{$head}

【加快立法构筑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

“去年,黑市上就出现了一份号称有百万学生信息的‘趣店学生用户数据’,被以10万元的价格叫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介绍,该数据维度极细,除学生借款金额、滞纳金等金融数据外,甚至还包括学生父母电话、男女朋友电话、学信网账号密码等隐私信息。

王玉玲说,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窃取的案件高发,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骚扰营销、电信诈骗、窃取财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威胁公众财产和人身安全。

“个人信息是个人隐私的载体,带有明显的财产和资源属性。”王玉玲认为,个人信息一旦失去安全保护,将导致个人的尊严、隐私、安宁、财产和发展等权利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引发“徐玉玉”式的悲剧......详情

【为个人信息安全加上一把“锁”】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窃取、非法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即使尚不构成犯罪,没有违法所得,也将被处以最高一百万元的罚金”,近日,由公安部起草的《公安机关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规定》向社会征求意见。

这项规定一旦正式实施,便意味着给个人信息安全又加了一把“锁”——对从刑事法律到民事法律中间空白部分做一个弥补。这一“补丁”很重要,据此,就可以处罚“没有违法所得”的违规违法行为,或者讲,即便“后果”并不严重,但只要“过程”恶劣就可以进行处罚。及时弥补,不仅是一种威慑,而且是责任的压实,让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不敢动歪心思。

进入互联网时代,个人的一些隐私信息正在以加速度“裸奔”,这必将导致人人自危。越是在信息经济发达的今天,个人信息保护越显得重要。《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年来,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每年导致的损失在800亿元左右......详情

【多方参与 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数字时代带来的深度融合既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对数字时代的法治提出了新命题、新要求。从本期起,民主政治周刊开展“数字化时代的法治问题”系列报道,和读者朋友一起探讨当下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公共政策中的优先议程。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有89.62%的人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79.23%的人认为手机APP上的个人信息不安全。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公众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如何应对公众个人信息保护不断增长的需求成为当下的紧迫挑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