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出现新格局 安全瓶颈待解_赛迪网
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对 3 月份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梳理,发现“集群”成为各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提出了集群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集群”成为 2019 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汇】
对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以“集群”为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显示: 一是 24 个地方政府提出打造集群。有 24 个地方明确提出集群打造计划,占比达 77.4%,但表述不同。
其中,北京、甘肃、福建、湖南、云南、辽宁关注“产业集群”,如湖南提出壮大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和电子信息、新材料,以及消费品工业产业集群。重庆和山西强调“支柱产业集群”,如重庆提出要巩固提升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两大支柱产业集群。
集群的主导产业重叠度较高。从产业角度分析,发现各地发展重点集中在信息技术、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提出打造集群的 24 个地方中,北京、天津、湖北等 13 个地方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占比超过50%;上海、重庆、广东等 13 个地方将汽车产业作为集群发的主攻方向之一,占比也超过 50%;四川、江苏等 9 个地方提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山西、陕西等 9 地提出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
地方政府多措并举培育集群。各地区为做大做强集群,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是上海等 20 个地方在培育集群中普遍采用的措施。
【“产业集群”建设的两点对策】
产业集群发展要优先依托现有的各类产业集聚区,推动其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区一直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企业无论是出于交通区位的选择,还是抢占市场的需要,或者是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在特定区域大量集聚产生规模经济,企业和地方经济都由此得到发展。
但进入经济新常态,这些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如果延续过去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落地的规模和数量增长模式,很难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竞争力跃迁。要推动现有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发挥现有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和相关产业链之间企业的横向互动,形成纵横交错的企业协同网络。
除了做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外,更要关注政府职能转变、集群组织变革、建立网络化体系。集群发展不能简单等同于产业发展,两者最大区别在于产业发展重点是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壮大,但集群发展重点是通过建立网络化组织加速信息交流互动进而增强创新活力。
效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可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激活产业集聚区内各类要素资源,优化要素配置、改善供应关系、提高创新效率、扩大开放合作、增加集群产出。产业集聚区向集群转型的核心在于能否实现各类主体从物理相邻向化学相融的转变,只有当集群内主体数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才可能发生“核聚变”,而主体类型的多样性会加速“核聚变”发生。增加主体数量和多样性是集群培育的第一项工作。